江西省吉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亚联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吕海峰表示,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大奖之一,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联合国机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旨在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特别是其目标11的贯彻,带动更多人参与和自觉行动。这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宜居的星球。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关联会议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首脑峰会的后续贯彻行动,第十八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GFHS 2023)日前在阿联酋迪拜成功举办,主题为绿色、公平、智慧的城市转型:协同加速1.5℃气候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加速绿色、公平和智慧的城市转型身处一个城市星球,在世界人口达到80亿、城市人口达到45亿的今天和以后,城市始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场和动力之源。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约3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副总干事高丽辛格在高层对话中指出,城市当局可以塑造并加速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年会达成了一系列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成果共识,推出了一批有示范意义的最佳范例,为协同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巴黎协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强化检查排查措施执行,快速反应积极处置,有效化解风险发生,提高了公司环保风险应急处突能力。发挥三级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为使各国兑现承诺,联合国设立了绿色气候基金,低收入国家可以申请资金开展气候变化适应项目。
根据2015年《巴黎协定》,对气候变化负有最大责任的高收入国家同意为低收入国家提供资金,通过种植抗旱作物、建造防汛海堤、建立飓风预警系统等帮助它们适应气候变化。此外,申请资金门槛高,导致有需求的国家很难获得资助。如果每年在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方面投资160亿美元,就可以使近7800万人免遭饥荒。伦敦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所长Elizabeth Robinson表示,已有确切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正在损害全球民众健康,如果没有更多的适应性政策和投资,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只会更深。
11月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23年适应差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高收入国家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帮助低收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都在受洪水、干旱、热浪等极端天气影响,情况越来越糟糕。
在灾害面前特别脆弱的国家正是世界上最贫困的那些国家,它们对气候变化所负的责任最小。然而,2021年,它们仅从高收入国家获得了210亿美元,相当于预估资金的1/10到1/18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上,高收入国家承诺将提供的适应资金增加1倍,到2025年达到每年400亿美元。《报告》估计,在当前的10年内,低收入国家每年可能需要2150亿到3870亿美元来适应气候变化。
与此同时,帮助低收入国家有效利用获得的资金也至关重要。《报告》指出,2021年财务数据分析显示,低收入国家每年的收入比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所需资金少1940亿美元至3660亿美元。但2021年至2022年,受各种因素影响,筹资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在灾害面前特别脆弱的国家正是世界上最贫困的那些国家,它们对气候变化所负的责任最小。
伦敦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所长Elizabeth Robinson表示,已有确切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正在损害全球民众健康,如果没有更多的适应性政策和投资,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只会更深。与2020年相比,这一缺口增加了50%。
11月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23年适应差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高收入国家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帮助低收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为使各国兑现承诺,联合国设立了绿色气候基金,低收入国家可以申请资金开展气候变化适应项目。
如果每年在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方面投资160亿美元,就可以使近7800万人免遭饥荒。此外,申请资金门槛高,导致有需求的国家很难获得资助。气候变化使干旱、野火、洪水等灾害加剧。《报告》首席科学编辑、UNEP哥本哈根气候中心研究员Henry Neufeldt指出,最新的数据分析结果提醒人们,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停滞不前、资金在减少。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都在受洪水、干旱、热浪等极端天气影响,情况越来越糟糕。根据2015年《巴黎协定》,对气候变化负有最大责任的高收入国家同意为低收入国家提供资金,通过种植抗旱作物、建造防汛海堤、建立飓风预警系统等帮助它们适应气候变化。
伦敦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战略影响部主任Clare Shakya认为,应该降低门槛、简化申请流程,使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然而,2021年,它们仅从高收入国家获得了210亿美元,相当于预估资金的1/10到1/18。
Neufeldt指出,研究表明,每投入10亿美元用于沿海防洪,就可以避免140亿美元的损失。但《报告》指出,1/6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没有气候适应计划、战略或政策,其中许多是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
关志鸥说,今后两年,将以推进全国人大执法检查反映问题整改、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成立和运行、持续加强互花米草防治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提高国家湿地公园监测监管能力、规范国际重要湿地和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管理等为重点,全面开创我国湿地依法全面保护新局面。据了解,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召开一年来,中国湿地保护工作在筑牢湿地生态安全底线、推进实施湿地保护法、保护修复重要湿地生态系统、探索湿地生态价值实现途径、参与和引领全球湿地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浙江省金华市的一处湿地公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湿地工作必须适应形势要求,调整工作思路、工作重心,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增强监督管理能力、科学修复重要湿地、探索湿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提高参与引领湿地全球治理能力。杨梅清摄(人民视觉)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座谈会上获悉,全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有82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香港1处)、58处国家重要湿地、903处国家湿地公园、13个国际湿地城市,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国家林草局局长关志鸥表示,未来我国湿地保护工作重心要从增加数量、扩张规模转向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浙江省金华市的一处湿地公园。国家林草局局长关志鸥表示,未来我国湿地保护工作重心要从增加数量、扩张规模转向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湿地工作必须适应形势要求,调整工作思路、工作重心,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增强监督管理能力、科学修复重要湿地、探索湿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提高参与引领湿地全球治理能力。据了解,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召开一年来,中国湿地保护工作在筑牢湿地生态安全底线、推进实施湿地保护法、保护修复重要湿地生态系统、探索湿地生态价值实现途径、参与和引领全球湿地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关志鸥说,今后两年,将以推进全国人大执法检查反映问题整改、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成立和运行、持续加强互花米草防治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提高国家湿地公园监测监管能力、规范国际重要湿地和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管理等为重点,全面开创我国湿地依法全面保护新局面。杨梅清摄(人民视觉)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座谈会上获悉,全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有82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香港1处)、58处国家重要湿地、903处国家湿地公园、13个国际湿地城市,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关于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的通知(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焦健)。《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甲烷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并由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对外公开发布。我国高度重视甲烷控排工作,2007年我国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控制甲烷排放相关要求;十二五和十三五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均提出控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相关措施;十四五规划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均对甲烷管控做出要求。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将组织落实好《甲烷方案》,不断夯实基础能力,加强甲烷排放管理控制,处理好甲烷管控和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关系,积极推动落实重点领域甲烷管控任务与措施,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主要来源于煤炭、油气生产、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甲烷方案》是我国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顶层设计文件。
编制并发布《甲烷方案》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行动,也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贡献。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表示中国将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表示中国将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主要来源于煤炭、油气生产、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
文章发布:2025-04-05 13:34:58
本文链接: http://swfsx.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89978/2818.html
评论列表
两湖生态修复实施控修调管四大策略,近期布局了退圩(渔)还湖、生态清淤、生境恢复、滨湖生态空间和湖滨湿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系优化调度等生态修复任务。
索嘎